close

原民科教部落出發3(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14日電)「山上的孩子對科學的動手做非常有動力,好奇心大到嚇人」,甫於今年從清大畢業的趙振良,義務前往部落指導原住民孩子參與科展,從部落孩子身上看到更多可能性。

75年次的趙振良今年從清大電子研究所奈米微系統實驗室畢業,從小到大的志願都是當工程師,大一因為想找「備胎」,選修教育學分,意外發現這才是自己想走的路,而清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傅麗玉結合族群文化與科學教育的方式,更讓他大開眼界。

為了增加學習機會,趙振良主動要求擔任傅麗玉的助理,經常跟著老師上山辦活動,有時也設計教材在部落進行教學。

去年8月起,他每兩週從新竹騎機車到尖石鄉水田部落,義務指導當地孩子做科學研究,花了4個月時間完成「燃燒吧!Lawa」,奪下第3屆原住民華碩科教獎國中組冠軍金熊獎,部落孩子欣喜不已。

「他們沒想到原來這就是科學實驗!」趙振良說,城市的科學教育大量使用實驗器材,可以親眼目睹,而且科學用語在都市已變成生活的一部分,討論起來非常輕鬆;但在部落,科學教育應該要結合大自然,要用原住民的生活經驗來呈現。

「現行課本強調的微小或奈米科技的尺度,真的很難詮釋,因為原住民生活中根本不必使用」,趙振良認為,若用部落裡常見的姑婆芋和食用芋頭來解釋奈米,就清楚多了。

他解釋,若是把水灑在葉片上,會擴散成一攤水的就是姑婆芋,若水滴成顆粒狀,就是可以吃的芋頭。這是因為芋頭葉面有茸毛、蠟質等奈米表面結構,不沾水,所以水滴會凝結成顆粒狀,而姑婆芋則不會。

至於這次參加科展的作品,則是取材於原住民升火文化。「原住民早期都如何升火?是鑽木取火嗎?」為了找答案,趙振良帶著孩子們訪問水田部落耆老,還跑去南 庄找賽夏族長老,了解原民真正的升火文化,推論當時是以「打火石」升火居多,取火過程中也使用火種材料「芭蕉芯」。

透過實驗,部落的孩子們發現芭蕉芯的燃點大約攝氏180度,而鑽木取火高溫摩擦的溫度則高達270度,至於水田部落最容易看到的櫻桃樹,則是最佳的鑽木取火材料。

趙振良說,部落裡隨處都是科學教育的題材,藉由動手做,孩子們重新燃起對科學的興趣,而更令人興奮的,是聽到孩子親口說出「真的很佩服自己祖先的文化智慧」。

「看到孩子在做實驗的過程中,覺得自己好像也有那麼點可能性,真的很感動」,到部落義務指導孩子,趙振良傳遞熱情與知識,也豐富自己當老師的夢想。1010714

(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傳真 101年7月14日)

相關連結: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AD%B8%E7%94%9F%E5%BF%97%E5%B7%A5%E5%85%A5%E5%B1%B1-%E6%BF%80%E7%99%BC%E5%8E%9F%E6%B0%91%E6%B1%82%E7%9F%A5%E6%85%BE-062424808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趙肥 的頭像
    趙肥

    € 愛的活力教師網- 趙肥

    趙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